2021-09-28 来源: 光明日报 【字体: 打印

从小到大,从书本上、从银幕上,我们看过太多太多英烈为国捐躯的故事,无数次湿了眼眶,无数次夜不能寐。


“快快地跳上战马,挥动着皮鞭,

带着战斗的心,勇敢地向前冲,

翻过高山,越过平原,赶上最前线

……

勇敢无敌的,勇敢无敌的,

我们的铁骑兵!”

——《我们的铁骑兵》

这是抗战时期,在冀中地区广为传唱的一首抗战歌曲。它描述的,就是抗日战争时期转战在冀中平原的冀中骑兵团。他们穿插于平汉铁路线之间,使用长途奔袭、迂回包抄等战术打击侵略日军,共作战50余次。

作为一支快速机动部队,他们的战斗力绝对称得上强悍。哪里情况紧急,他们就被派往哪里。多少次危急时刻,都是骑兵团掩护机关和群众转移。在根据地人民的心中,这支骑兵团就是一面胜利的旗帜,有了他们,大家就有信心去战胜侵略者。

在1942年“五一”反“扫荡”期间,冀中骑兵团凭借快速机动的特点,在数万敌人的“铁壁合围”中拼死冲杀,用传统的骑兵冲击战术,在日军的封锁线上,撕开了一道浸润着鲜血乃至生命的缺口,完成了牵制敌人的艰巨任务,壮我军威,扬我国威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即将于国庆期间上映的电影《我和我的父辈》中,就用其中的《乘风》篇章还原了这段历史,那些为保卫民众撤离、誓死抵抗日军的骑兵团血泪往事,将第一次被鲜活生动地搬上大银幕。预告片中,吴京饰演的马仁兴纵马迎战敌机,以匹夫之力,抗击拥有强大武器的日军,恢弘而悲壮。很少有人知道,这就是冀中骑兵团的典型作战方式。他们在山头上布置下对空射击小组,通过拦阻射击去干扰飞机进入俯冲投弹航线,以这样视死如归的方式,为突围争取宝贵的时间。

然而,没有多少人会清楚地意识到,真实的战争,远比影片来得更残酷。冀中骑兵团在此次大“扫荡”中遭受重创,原本1200人的骑兵团,最后只剩下不足400人,包括多数指挥员也在战争中英勇牺牲。然而至今仍没有一部系统、全面的冀中骑兵团战史存世,只能是从党史、军史和知情人的回忆录中,追寻着这支英雄骑兵团的吉光片羽。庆幸的是《我和我的父辈》从浩瀚的抗战资料中翻出他们的伟绩,精心还原了这支用民族脊梁铸造的英雄军队,以光影书写下他们伟大。

一部好的影视作品,不仅要让后人了解战争的残酷,更应该借助光影的形式,让人了解到父辈们曾经遭遇过怎样的生死瞬间,以及在这种考验下不为所动的坚定信念。即便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,当我们已经拥有了永不疲惫的“钢马”“铁马”,却不该忘了当年“小米加步枪”的筚路蓝缕。因为那才是今天军之强大、国之强大的根基。

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:“做人最大的事情,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。”中国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盛世模样,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生于斯、长于斯、情感系于斯、认同归于斯的中国人,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基因和血脉,而“祖国”二字,光是提到就已经让人热血奔腾,没理由不为其执着努力,奋斗终生。

每次国歌唱起那句“最危险的时候”,都是在警醒我们,要时刻牢记居安思危的道理,要记住那些奉献了青春和生命的父辈们,珍惜他们用牺牲换来的安稳生活。除了为我们讲述鲜为人知的冀中骑兵团烈士故事,电影《我和我的父辈》还为我们呈现更多“父辈”故事。为研制东方红一号隐姓埋名在戈壁大地的航天父辈;在改革开放中迎潮而上拍摄中国第一支广告的父辈;在新时代,鼓励吾辈青年科技创新的父辈。

父辈之群像便是中国精神之体现,吾辈青年感怀今日中国强大之不易时更需传承他们志向与精神,为建设一个更富强的国家不断前行,一如我们的父辈,为我们做的那样。

来源:山东广播电视台 崔珍珍